重生之旅2025年3月18日报道,近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TE)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名为“协同感知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专利。这项专利申请的公开号为CN119622193A,申请日期为2023年9月,这意味着中兴通讯正朝着智能技术应用的前沿迈进。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定位与环境制图的精度被极为重视。传统的定位和建图系统在技术上受到多种限制,如视野的限制、数据处理能力的问题等。而中兴通讯的这项新专利提供了一种协同感知方法,能够解决传统局限,真正实现高精度定位与环境制图。
该“协同感知方法”通过用户终端接收网络侧节点发送的融合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结果来实现。这里的关键在于“融合”,即将多个用户终端的第一本地SLAM结果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更广泛和精准的环境信息。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合并,更是一种智能协同思维的体现,预示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兴通讯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通信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的企业。据天眼查的数据,中兴通讯的注册资本高达478亿人民币,实缴资本为249亿人民币。其在国家及区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目前中兴通讯对外投资了107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多达5000次,拥有商标信息1867条和5000项专利。
根据专利摘要,协同感知方法首先要求用户终端接受来自网络侧节点的融合SLAM结果。通过综合多个用户终端的观测数据,用户终端能获得更全面的环境感知信息。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数据处理算法的创新与网络连接的智能化。用户终端不仅依靠自身的观测视野来定位,融合后的SLAM结果作为先验知识辅助后续数据的更新,实现更高精度的定位。
例如,当一个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在一栋大楼内进行导航时,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如墙壁、障碍物等)而导致定位误差。然而,假如周围的其他用户终端也在进行定位并同时共享数据,网络层将多个终端的数据融合后再传送给用户,就能够大幅提高这位用户的定位精确度。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在个人导航中取得成功,更可以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AR/VR等领域,潜力巨大。
协同感知技术的推出无疑将在市场中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和5G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智能化需求日益增加。高精度定位与环境制图解决方案的需求自然而然也将随之攀升。
业界分析认为,这种协同感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无人驾驶汽车与智能机器人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当市场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中兴的专利无疑将为其在智能技术领域的竞争带来明显优势。
中兴通讯的这项专利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象征着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决心和实力。通过该专利的实施,中兴通讯不仅能够在定位与环境感知领域引领潮流,还可能在未来的智能生态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与进步,中兴未来将如何发展,令人期待。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技术时代,能否掌握先机,抢占市场,成为了每一个科技公司的生死考题。中兴通讯显然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业内期待着更多的技术更新与应用场景的拓展,推动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